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团队成长 > 我的成长

我的成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 之一,被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他提出原则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性,改变现今普遍把成功归因于个人魅力的思维模式,总结出七个遵循普世原则的习惯,以此激发读者的潜能。此书自出书以来,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在全球七十个国家以二十八种语言发行共超过一亿册。此外,他所担任联合主席的富兰克林柯维公司,以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主要培训课程,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每年有七十五万人次参加培训,而该公司也因其优异表现连续五年入选中国三大培训公司,并在2000年被《China Staff》(中国人事杂志)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培训公司。  

    此书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成功学,读毕此书,不会立马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几天后升级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但这本书尊重人的进步都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并且强调的是品德而非技巧。

 习惯一:积极主动

1.行事积极主动;2.对自己负责;3.正面回应外界刺激;4.积极主动改变环境;5.积极面对未来。

这一习惯,是整个七个习惯的基础,讲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外界环境。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时候,我们是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外界刺激。这也不是本书作者的首创,早在我国北宋,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是具有智慧的高级生物,拥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与外界环境是两个不同空间。虽外界环境不由得我们自由掌控,但自我意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如果我们任由外界环境影响自我意思,天气坏则心情坏,则不算积极主动。换言之,习惯一,积极主动是指掌控自我意思,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不因外界环境的糟糕而放弃积极转向悲伤。

积极主动并不是什么事都要参一脚,而是专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扩大影响圈,且保持关注圈大于影响圈。此书中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事件分为三个部分,影响圈、关注圈和不关注。影响圈是指自己能直接改变的,力所能及的事;关注圈是指自己只能间接改变和关心但无法控制的事情,如事情的结果、周围人对我的态度。扩大影响圈的做法是对力所能及的事做出承诺,并信守承诺。以扩大影响圈来间接改变关注圈;但关注圈中无法改变的问题,如无法挽回的错误,我们应该及时承认错误,总结经验,然后积极向前。

    习惯二: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换成一般大家的理解就是目标导向。但和我们一般提的目标导向又有不同,以终为始中指的目标并不是一个事、一个阶段的目标,而是人生的目标,并且以人生终极目标为标准来做出现在的每个选择。在此书中用书写个人使命宣言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同时也强调个人使命宣言应该是以原则为中心的,因为原则是历久弥新、亘古不变的,不会随着眼界、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的个人使命宣言才不会被人生的不同遭遇影响,才能成为人生的灯塔。朝着灯塔前行,才不会偏离航道,不会迷失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

    使命宣言可以是一句很短的话,如我要成为一个温暖如初阳的人,也可以很长。每个人,除了是我以外,还有很多身份,如女儿、妻子、员工、朋友等。根据使命宣言,为每个角色制定具体目标。身为女儿我应该孝敬父母,让他们放心;身为朋友,我应该分享好心情,纾解坏情绪......

    一个团体与个人一样也应该有团体的使命宣言,而这个使命宣言不应由团体的领导这一小部分人制定,而是应所有成员参与制定,因为团体使命宣言也是团体成员的共同目标。有了一样的目标才会将力往一处使,发挥团队最大的能力,激发团队最大的潜能。

     习惯三:要事第一

    制订了人生宣言后,就要如何行动。习惯三要事第一是行动的原则,即先做最重要的事。而一件事是否重要的评定标准是习惯二中的个人使命宣言。要做到要事第一必须要拒绝不重要的事和克服内心的惰性,因此不会因部分主次,忙于纷繁的事务中浪费时间、消耗精力,无法完成个人人生目标,最终碌碌无为。

    在此前的时间管理方法中,除了重要程度,还加了一个维度——紧迫程度,将我们的所面对的事务分为第一类重要并紧急,第二类重要而不紧急,第三类不重要但紧急,第四类不重要不紧急。刚刚将第三类、第四类排除在处理事务的有限列表中。那么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事务中,又该谁主谁次呢?与前一代时间管理方法不同的是,本书将第二类事务归为第一要务。如果我们将第一类事务优先,则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解决问题,常常精神紧绷,手忙脚乱,不利于身心健康,非可持续发展。那么这一类事务的处理方式是预防及授权。面对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是预防而非解决,在事务没变紧急时,便要处理完成;二则指派下属或者请人来处理。

    这里提到的授权,是指责任型授权,重结果而非过程。在布置任务时,明确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责任归属以及奖惩。这种形式的授权,既将自己从紧急的琐事中脱身,而且还培养了下属的工作能力。

    习惯四:双赢思维

    如果说习惯一是关于态度(Attitude),那么习惯二是关于理想(Ambition),习惯三是关于行动(Action)。这3A是人由依赖到独立中应该培养的三方面,也就是养成自律(Autonomy)。而习惯四、五、六则是人由独立到互赖,有个人成就到集体成就中的三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是有个情感账户的,只有当情感账户达到一定额度,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信任。投资情感账户的方式有: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并且不要害怕、逃避问题,妥善处理问题是增进感情的机会。

    书中分析了六种合作模式,发现只有双赢模式因双方均能获利且不分输赢,是最有可持续性的一种合作模式。如不能双赢则好聚好散,给下次合作留有后路。建立双赢机制中有五个要点。
    1、双赢品德:双赢双方应具备知足、诚信、成熟三种品质。才能达成双赢共识,而不陷入输赢模式的泥沼。即使达不成双赢,也能好聚好散。
    2、双赢关系:双赢关系是基于双方的信任,信任是双方情感账户达到一定的额度。
    3、双赢协议:双赢协议中应明确预期协议、指导方针、可用资源、任务考核、奖惩制度。
    4、双赢体系:双赢体系是为了实现双赢协议创造有利环境。
    5、双赢过程:建立双赢关系的过程,需要四步,理解对方、认清主问题和对方的顾虑、确认双方均接受的结果、寻找共赢途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

    习惯五提到的“知彼解己”,按照通常的说法是,要让他人理解自己先要了解他人。按照本书的基础逻辑,理解别人是处于我们的影响圈中,是我们能立即着手直接实施的;而别人能否充分理解自己则是关注圈的,我们不能直接改变,需要通过影响圈间接改变。

    如何理解别人,书中给出的方法是移情聆听。移情聆听是在不了解事情发生经过,不理解讲述人心理过程时,不擅自下诊断。移情聆听的第一步是复述语句,表示我在听,让讲述人能讲述更多内容和细节;二是加入解释,是顺着对方的逻辑给出理解;三是体会对方心情,发挥右脑想象,设问对方心情;四是将二三结合,即基于对方逻辑的理解和自己体会到的对方的心情。

    移情倾听的结果是,讲述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会增大我们之间情感账户的储值。为后面的解释自己奠下良好的基础。

    习惯六:统合综效

    习惯四、五、六是关于与人合作的习惯(Team),习惯四是合作的目标(Target)——双赢,习惯五是关于合作的技巧(Technique)——知彼解己,习惯六是关于交往的形式(Type)——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统合综效是最高级的合作模式,但对信任度的要求也最高。只有团体内部信任度高,才不会将时间花费在勾心斗角、相互提防中,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才智进行头脑风暴,激发每个人的潜能,达到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成员间一定会有差距,而统合综效并不是指要一方妥协,而是寻找双方甚至多方满意的第三种方案,即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习惯七:不断更新

我们个人有四个方面需要不断更新身体、智力、精神、感情。身体通过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来保持健康提升;智力是通过教育、阅读和写作;精神是通过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真谛;情感是通过习惯四五六来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让人不断更新的事物多事第二类事物,重要但不紧急,所以要运用到习惯三;并且要兼顾四要素,全面发展,不能失去平衡。而且提升的过程是没有捷径的,循只能序渐进,是一条不断学习、坚持、时间的螺旋式上升道路。

在读此书之前,我对于所谓的成功学书籍的兴趣不大,成功学书籍于我是碗香浓的鸡汤,给我的却是双筷子,甚至连筷子都没有。但此书是一套内在逻辑通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让我值得信服。书中有一套可以着手改变自己的工具,而且还告诉我自我提升是不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点滴改变的准备。这与我最近锻炼身体的经验相符合,一开始的改变是肉眼不可见的,即使是每天二十分钟的运动,坚持一段时间,也会有成效。所以我总结出本书的要点,以便日后实践过程中,常常拿出来看看,温故知新。

分享给小伙伴们吧!分享至: